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工作研究法
Methods of Social Work Research 
開課學期
109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怡伃 
課號
SW7004 
課程識別碼
330 M110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本課程於社會社工系館104教室上課。,含學術倫理研究倫理與法規1. 0小時 受試者保護1. 0小時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 且 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6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2SW7004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研究是社會工作專業工作方法和教育養成的一部分,本課程針對碩士班學生,介紹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概論之外,選讀數個社會工作常見或重要的方法論,進階預備學生的學位論文或實務運用,同時,透過個人將有興趣議題轉換為研究計畫的過程,結合同儕回饋、系友分享及師長指導等方式,奠定未來從事獨立研究的基礎。

課程設計上有幾點考量。首先,希望學生不只想著自己的研究,也對社工研究的多元主題和質量方法有更廣泛的認識,成為具備批評性的研究使用者和知識創造者,所以學生導讀的部分選擇多元的主題、研究方法和期刊來源,未負責導讀的學生也能增廣見聞。再者,和前幾年此課程不太一樣的,作業並不以寫出完整的研究計畫書為型式,而是希望能透過共學小組逐步形成幾次小作業,再重整組合成可以向人說明的口頭報告(類似研討會發表/模擬研究計畫書的defense),促使學生想清楚一個研究要怎麼做的過程,並且下足功夫到可以對他人說明並回應的程度,以減少在文書和用字等細節上的來回。因此,導讀和共學小組的學習評量,納入同儕互評機制,鼓勵學生聆聽並積極參與。

註:本課程為社會工作研究所必修課程,考量班級動力和作業設計,外校系所選修請先與授課教師討論。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期學生在完成課程後能達成以下目標:
1. 熟悉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、方法與實作
2. 增進文獻閱讀與研究評析的能力
3. 具備發展出獨立研究計畫及其執行的知能
4. 運用研究於社會工作實務及知識的發展
 
課程要求
1. 閱讀與講授:學生應於課前完成指定文獻閱讀,並充分參與在課堂的練習與討論裡。
2. 導讀與評析:針對每週主題,教師選擇一篇研究,學生以2至3人為一組,1)簡單摘要,並結合該週主題及指定閱讀,加以評議該文獻,例如:提問和分析是否符合典範或理論?提問和發現對於社會工作有何意義?研究方法上其他可能安排? 2)另選擇相同或類似主題的另一篇研究,或是自己的研究構想,對照前一文章,討論兩者有何異同?為什麼?其他可能的研究方式和結果?
3. 個人研究計畫:學生應依進度規劃,逐步發展出一個研究構想書,包括:1)研究動機/背景、研究問題、2)簡要文獻回顧、3)研究方法、研究倫理及限制等三大部分,各自為一至二頁的文件,每次繳交應包括修改過的上次作業。期末在課堂內以口頭報告方式呈現,依主題或方法安排於數週,擬邀請課程以外的老師學長姊參與並提供意見,報告者應合宜回應答辯,再由同組同學補充答覆。期末繳交之書面資料將開放所有課程參與師生瀏覽,建議整合前面幾次的小作業,形成大約十頁上下的構想書即可(因為後續論文計畫須與實際指導教授合作產出,並非本課程目標),亦可依個人意願撰寫為完整計畫書型式。
4. 同儕回饋:(1)針對導讀,於網路調查提供回饋意見,每學期至少五次;(2)針對個人研究計畫,以小組為單位,同學交換資料、相互報告及提供建議至少三次,討論過程及結果須記錄(文字為主,亦可輔以其他型式),並張貼於CEIBA討論區;(3)在期末seminar時協助同組報告學生之答辯,或提供具體建議;(4)請充分參與個人研究計畫發表的課堂討論,此部分由教師針對優秀發言或提問予以加分。
5. 前述各項課程要求,請於指定時間內完成,若有個別需求請於期初與授課教師商議其他型式或期限,逾期成績每週扣十分,三週後不接受補交。各項作業之使用資料請務必遵守引用規範,不當引用或抄襲者以零分計;中文參考書目請任擇一中文期刊格式,西文參考書目請依APA格式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備註: Office Hours:請先以email預約 
指定閱讀
以下二本工具書建議學生取得,亦提供於圖書館指定參考書可限時借閱。

Rubin & Babbie著,李政賢等譯(2016)社會工作研究法,台北:五南。
紐文英(2020)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,台北:雙葉。[第三版部分章節內容有更新,使用舊版請留意頁數章節相符] 
參考書目
研究法109-2 分週指定閱讀與進度說明
2021/2/24更新
*: 必讀
#: 學生導讀

第一週 課程介紹
*Rubin & Babbie著,李政賢譯(2015)第一章、第二章(pp. 27-92)。
簡春安(2004)。社會工作歷史發展與台灣社會工作本土化之分析,台灣社會工作學刊,1,頁
45-71。
林萬億、沈詩涵(2008)。198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術的發展,社會政策與社
會工作學刊, 12(1), 219-280。
鄭怡世、陳玟倩(2013)。台灣民間社會福利組織社工人員工作內容與比重之探討:以聯勸補
助的組織為例,聯合勸募論壇, 3,23-50。


第二週 二二八假期


第三週 哲學、理論與研究設計(個人研究計畫分組)
*Rubin & Babbie著,李政賢譯(2015)第三章、第四章(pp. 93-146)。
紐文英(2020)。第二章至表2-2。
盛智明(2012)。超越量化與質化研究法之爭。King, G., Keohane, R. O., & Verba S.
著,盛智、明韓佳譯(2012)。好研究如何設計──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(Designing
Social Inquiry: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)。台北:群學,頁
9-26。

#郭李宗文(2011)。原住民隔代教養家庭中順利成長之重要元素探討。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,
幼兒教育301,4-24。
#陳翠臻(2009)。原鄉地區之隔代教養分析—以花蓮縣光復鄉為例。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,
2(2),pp.137-161。
[導讀之評議方向例舉] 符合那種典範?質性研究卻量化分析?主題相關知識有所演繹或歸納?
研究發現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有何意義?


第四週 研究提問 [作業1 動機/背景&研究問題]
*Rubin & Babbie著,李政賢譯(2015)第七章、第八章(pp. 225-263)。
紐文英(2020)。第一章、三章。

#王翊涵(2011)。「我很辛苦,可是我不可憐!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台生活的優勢觀點分
析,臺大社會工作學刊,23,頁。93-135。
[導讀之評議方向例舉] 此篇論文之緣起、問題與目的是否適宜?如果從增權觀點或是生態系統
觀點會怎麼提問?如果早個十年或晚個十年,提問會有什麼不同?作者若是性別研究、政治經濟
學等其他背景,提問會有什麼不同?

第五週 研究倫理、文化能力、文獻探討
*Rubin & Babbie著,李政賢譯(2015)(第五章、)第六章(pp. 147-224)。
*鄭麗珍(2019)。社會工作研究倫理。當代研究倫理綜覽。頁71-80。台北:國立臺灣大學醫
學院。
*Neuman著,王佳煌等譯(2014)第五章:如何回顧文獻及進行合乎倫理的研究(pp. 169-
221),台北:學富。
Denny, A. S. & Tewksbury, R. (2013) How to write a literature review.
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, 24(2): 218-234.
Taylor & Francis Standard Reference Style: APA (2018).
紐文英(2020)。第四章。
畢恆達(2001)。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。危險與秘密,頁30-91。台北:三民書局。

#李淑容(2015)。社會排除下的遊民:處境與對策。東吳社會工作學報,29,頁149-171。
[導讀之評議方向例舉] 調查內容及進行方式在文化能力上有何展現/缺失?如何取得知情同
意?研究提問、發現與建議具備文化敏感度?
文獻運用在研究的那一個部分,例如提問、測量、分析、討論?有沒有多餘或需要補充的?
*導讀同學:怡汝、家誼、詩涵


第六週 量化研究(一)概論、測量、抽樣
*Rubin & Babbie著,李政賢譯(2015)第九章(pp. 299-336)。第十五章。
*謝雨生(2015)第三章 研究設計。於瞿海源、畢恆達、劉長萱、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
研究法:總論與量化研究法(pp. 65-106)。
#楊喬羽、沈瓊桃(2018)。家庭接納對成年期同性戀及雙性戀者身心健康之影響,台灣公共衛
生雜誌 37卷4期 (/08) , 453-463.
[導讀之評議方向例舉] 變項各使用了什麼量表?測量的信效度如何?如果樣本來源不同,例如
是透過學校,在提問和測量分析上有沒有什麼要調整的?你對於此題目的概念化和操作化,有什
麼不同想法?
*導讀同學:昭瑜、聖柔、孟昕

第七週 清明節假期


第八週 量化研究(二)實驗設計及評估研究 [作業2簡略文獻探討]
*Rubin & Babbie著,李政賢譯(2016)第十一章、第十四章。
Russell K. Schutt著,許素彬、呂朝賢、朱美珍、趙善如、王篤強、鄭夙芬、曾華源譯
(2013)。第七章 實驗法。社會研究法:歷程與實務(第七版)。台北:洪葉(初版一
刷)。
Fortune, A. & Reid, W. J. (1999). Evaluating outcome at different levels of
practice, in Research in Social Work, pp. 375-401.
陳怡伃審譯,Erin Harris原著(2017)。課後服務的評估入門課:如何評估課外學習方案。
台北:伊甸基金會。
# 顧美俐、劉一龍(2019)。邊青中心處遇方式的成效評估。輔仁社會研究 ,9,1 – 51。
[導讀之評議方向例舉] 測量工具/量表之信效度如何?還可以測量什麼、怎麼測量?施測時間
如何界定?為什麼沒有對照組?除了表格還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呈現改變?
*導讀同學:上豪、俊榮

第九週 量化研究(三) 內容分析、調查研究與統計分析
*Rubin & Babbie著,李政賢譯(2015)第十五章。(第二十一章 量化資料分析。第二十二&
二十三章 推論統計。)
*Russell K. Schutt著,許素彬、呂朝賢、朱美珍、趙善如、王篤強、鄭夙芬、曾華源譯
(2013)。第十三章 次級資料分析與內容分析。社會研究法:歷程與實務(第七版)。台
北:洪葉(初版一刷)。

# 劉威辰、鄭麗珍(2019)。社工教育、意識型態、貧窮歸因對社工系學生貧窮態度之影響,
臺大社會工作學刊,40期,1-42。
[導讀之評議方向例舉] 如何從理論和文獻來建立研究假設?假設或理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?
調查結果的分析和呈現有何優缺點?此研究問題在研究設計上可以用什麼不同的作法,像是訪談
或焦點團體蒐集質性資料?
*導讀同學:黃山、宋濤、陳昊


第十週 質化研究(一)概論、研究品質
*紐文英(2020)。第四章、第五章、第七章。
Rubin & Babbie著,李政賢譯(2016)第十八章 質性研究通論(pp.639-666)。

# 劉心穎、陳毓文(2019)。少年時期藥物濫用者的復元歷程探究,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
刊,23卷2期 ,1-48。
[導讀之評議方向例舉] 質性研究的信效度相對量化研究有什麼異同?文中有沒有什麼分析不
甚符合研究典範?訪談資料的蒐集和分析,你(從其他理論、個人經驗或政策制度等面向)會有
什麼不同的作法?
*導讀同學:耘萱、博華


第十一週 質化研究(二)訪談及其紮根理論取向的分析 [作業3研究設計]

*Rubin & Babbie著,李政賢譯(2015)第二十章(pp. 699-736)。
*紐文英(2020)。第六章、第七章、第十四章。
王仕圖、吳慧敏(2005)。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,收錄於齊力、林本炫編,質性研究方法與資
料分析。嘉義: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。
# 林佩瑾、古允文(2018)。臺灣社會團體工作者專業知能之養成歷程,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
學刊 ,22(2),181 – 223。

[導讀之評議方向例舉] 提供讀者獨立思考內容的意義,文章可以再多說明研究者、參與者的
什麼?訪談大綱可能是什麼樣子?還可以如何增加外部效度?從引用的逐字稿裡,你可能提出什
麼不同的問題/分析/詮釋?
*導讀同學:國豪、昌輝


第十二週 質化研究(三)參與式研究、田野工作
Rubin & Babbie著,李政賢譯(2015)第十九章(pp. 667-698)。
*紐文英(2020)。第十六俗民方法論、十八章民族誌。
Emerson, R., Fretz, R., & Shaw, L.著,符裕、何珉譯(2012)。在田野中:參與、觀察
和速記、田野筆記的撰寫。如何做田野筆記,頁22-93。上海:譯文。
郭佩宜(2019)。我不是白人:一個人類學家的難題。郭佩宜、王宏仁主編。田野的技藝,初
版二刷,頁107-142。新北:左岸。
#黃炤愷、陳怡伃(2019)。泰雅族傳統與基督信仰交織下的日常照顧:台中市和平區大安溪沿
線的初探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,32,183-208。
[經驗分享重點] 研究者個人文化身分的優缺點?參與行動與研究之間的競合互動?經
驗式的資料如何記錄在田野筆記、如何轉為分析文句?訪談與參與觀察如何交互運用?
[導讀方向以下擇一即可]以下(擇一即可):
-參與觀察VS.只有訪談有何不同? 在研究問題設定、資料分析等步驟上, 類似的題目會有什麼
不同發現/結果?
-研究者參與程度的差別, 會讓田野工作有何不同? 可能是倫理界線上拿揑什麼可以問/什麼不
能、什麼問得/不到?
-研究者是內部/外部者的差異? 反身性的運用。
*導讀同學:Lahok、佳蓉


第十三週至第十六週
個人研究計畫SEMINAR 1~4週 依主題邀請學長姊和其他老師擔任回應人


第十七週 端午節假期


第十八週 線上繳交個人研究計畫(作業1~3及口頭報告之修正整合)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個人研究計畫之小組共學 
10% 
以小組內的同儕互評的平均分數採計 
2. 
個人研究計畫階段作業 
30% 
三份,各10% 
3. 
文獻導讀 
30% 
以同儕互評的網路調查平均分數採計 
4. 
個人研究計畫期末口頭報告 
10% 
報告及答辯 
5. 
個人研究計畫之期末書面報告 
2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0週
2/22  課程簡報(教師講授用)
(學生導讀資料請自行上傳至討論區最後一個看板) 
第1週
2/22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2/28  假日 
第3週
3/8  哲學、理論與研究設計
[導讀分工] 
第4週
3/15  研究提問
[個人研究計畫分組] 
第5週
3/22  第五週 研究倫理、文化能力、文獻探討

[課前預錄簡報、同學導讀開始]

*導讀同學:怡汝、家誼、詩涵 
第6週
3/29  量化研究(一)概論、測量、抽樣
13:00-15:00 圖書館講座

*導讀同學:昭瑜、聖柔、孟昕 
第7週
4/5  溫書假 
第8週
4/12  量化研究(二)實驗設計及評估研究
[作業2簡略文獻探討]

*導讀同學:上豪、俊榮 
第9週
4/19  量化研究(三) 調查研究

*導讀同學:黃山、宋濤、陳昊 
第10週
4/26  質化研究(一)概論、研究品質

*導讀同學:耘萱、博華 
第11週
5/3  質化研究(二)訪談及其紮根理論取向的分析
[作業3 研究方法/設計]

*導讀同學:國豪、昌輝 
第12週
5/10  質化研究(3)參與式研究、田野工作

*導讀同學:Lahok、佳蓉 
第13週
5/17  個人研究計畫seminar(1) 
第14週
5/24  個人研究計畫seminar(2) 
第15週
5/31  個人研究計畫seminar(3) 
第16週
6/7  個人研究計畫seminar(4)
[小組同儕互評] 
第17週
6/14  彈性學習 歡迎與教師於課程時間約個別討論 
第18週
6/21  線上繳交個人研究計畫(作業1~3之修正整合) 
第5-1週
3/22  文獻探討 
第9-1週
4/19  量化資料分析: 描述及推論統計、內容分析